文件名称:操作系统实验3分区管理
-
所属分类:
- 标签属性:
- 上传时间:2022-03-15
-
文件大小:85.64kb
-
已下载:0次
-
提 供 者:
-
相关连接:无下载说明:别用迅雷下载,失败请重下,重下不扣分!
介绍说明--下载内容来自于网络,使用问题请自行百度
实验要求:
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,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,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。总之,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,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。由于分区长度不同,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。由于分配时,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:空闲区和已分分区,回收主存分区时,可能会合并空闲区,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,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。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,然后填写已分配区表,主要操作在空闲区;某个作业执行完后,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,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,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。由此可见,主存的分配与回收主要时对空闲区的操作。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,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的使用情况:“已分配区表”记录作业占用分区,“空闲区表”记录空闲区。
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由两种:链表形式、顺序表形式。在本实验中,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形式。如果采用顺序表形式,用数组模拟。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,所以无论是“已分配区表”还是“空闲区表”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。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,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,因此在多数情况下,无论是“已分配表区”还是“空闲区表”都是空闲栏目。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、长度外,也至少还有一项“标志”,如果是空闲栏目,内容为“空”,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,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;空闲区表除了分区起始地址、长度外,也要有一项“标志”,如果是空闲栏目,内容为“空”,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,内容为“未分配”。在实际系统中,这两个表格的内容可能还要多,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。为此,“已分配区表”和“空闲区表”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。
已分配区表的定义:
#define n 10 //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
struct{
float address; //已分分区起始地址
float length; //已分分区长度,单位为字节
int flag; //已分配表区登记栏标志,用0表示空栏目,
}used_table[n]; //已分配区表
空闲区表的定义:
#define m 10 //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
struct{
float address; //空闲区起始地址
float length; //空闲区长度,单位为字节
int flag; //空闲区表登记栏目用0表示空栏目,1表示未分配
}free_table[m]; //空闲区表
假设内存空间为L=1M
步骤 :
初始化:
(方案一)把内存分配为L/512,L/256,L/128,L/64,L/32,L/16,L/8,L/4,L/2,剩下的内存,这样共有10个块。把这10个块的信息填写到空闲表中;
(方案二)随机划分10个内存块的大小;
建立作业队列,10个作业,作业需求内存大小为随机,但是不能超过L,作业里有一个FLAg参数,
第一步:对作业队列中的每个作业,根据不同的算法,在空闲表里面找到一个内存块,进行分配。如果找到了,则把这个内存块从空闲表移到已分配表;
第二步:对第一轮分配到的作业,产生一个随机数(0或1),如果为1,则把分配到的内存进行回收,从已分配表转移到空闲表,
看看左右的邻居,能不能进行合成一个大块;
第三步:对第一步没有分配到内存的作业进行分配;
第四步:与第二步相同;
第五步:与第三步相同;
最后全部作业分配了空间为止。
作业有个FLAG参数,0表示没有分配到内存,1表示已分配到内存,2表示作业已经结束,内存已回收。
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,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,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。总之,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,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。由于分区长度不同,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。由于分配时,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:空闲区和已分分区,回收主存分区时,可能会合并空闲区,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,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。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,然后填写已分配区表,主要操作在空闲区;某个作业执行完后,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,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,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。由此可见,主存的分配与回收主要时对空闲区的操作。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,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的使用情况:“已分配区表”记录作业占用分区,“空闲区表”记录空闲区。
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由两种:链表形式、顺序表形式。在本实验中,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形式。如果采用顺序表形式,用数组模拟。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,所以无论是“已分配区表”还是“空闲区表”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。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,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,因此在多数情况下,无论是“已分配表区”还是“空闲区表”都是空闲栏目。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、长度外,也至少还有一项“标志”,如果是空闲栏目,内容为“空”,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,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;空闲区表除了分区起始地址、长度外,也要有一项“标志”,如果是空闲栏目,内容为“空”,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,内容为“未分配”。在实际系统中,这两个表格的内容可能还要多,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。为此,“已分配区表”和“空闲区表”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。
已分配区表的定义:
#define n 10 //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
struct{
float address; //已分分区起始地址
float length; //已分分区长度,单位为字节
int flag; //已分配表区登记栏标志,用0表示空栏目,
}used_table[n]; //已分配区表
空闲区表的定义:
#define m 10 //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
struct{
float address; //空闲区起始地址
float length; //空闲区长度,单位为字节
int flag; //空闲区表登记栏目用0表示空栏目,1表示未分配
}free_table[m]; //空闲区表
假设内存空间为L=1M
步骤 :
初始化:
(方案一)把内存分配为L/512,L/256,L/128,L/64,L/32,L/16,L/8,L/4,L/2,剩下的内存,这样共有10个块。把这10个块的信息填写到空闲表中;
(方案二)随机划分10个内存块的大小;
建立作业队列,10个作业,作业需求内存大小为随机,但是不能超过L,作业里有一个FLAg参数,
第一步:对作业队列中的每个作业,根据不同的算法,在空闲表里面找到一个内存块,进行分配。如果找到了,则把这个内存块从空闲表移到已分配表;
第二步:对第一轮分配到的作业,产生一个随机数(0或1),如果为1,则把分配到的内存进行回收,从已分配表转移到空闲表,
看看左右的邻居,能不能进行合成一个大块;
第三步:对第一步没有分配到内存的作业进行分配;
第四步:与第二步相同;
第五步:与第三步相同;
最后全部作业分配了空间为止。
作业有个FLAG参数,0表示没有分配到内存,1表示已分配到内存,2表示作业已经结束,内存已回收。
(系统自动生成,下载前可以参看下载内容)
下载文件列表
压缩包 : 实验3.rar 列表 实验3.docx
本网站为编程资源及源代码搜集、介绍的搜索网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 粤ICP备11031372号
1999-2046 搜珍网 All Rights Reserved.